养殖场消毒误区,你还真不一定知道!
随着畜禽养殖业从分散、个体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畜禽疫病的防治。特别是传染病的防治对养殖业发展至关重要。控制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其中消毒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科学的消毒,减少或杀灭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使它的数量和浓度减少到无害程度,可防止畜禽发病或疫病的蔓延。但由于部分养殖场,特别是中小规模的养殖场,缺乏专业的消毒知识,在消毒方面普遍存在滥用、少用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当等现象,消毒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给畜禽造成危害。消毒工作中常见的误区:
1、消毒剂浓度越大越好
一些养殖户认为消毒剂的浓度越大效果越好。而消毒剂的浓度是根据其性质和消毒对象来确定的。盲目加大,一方面会增加药费、加大养殖成本;另一方面还会增加药物残留对畜禽产生毒副作用。
2、消毒时温度越高越好
一般消毒剂在消毒时环境的温度越高消毒能力越强.所以,大多数养殖场喜欢选择中午消毒。但有些消毒剂
在温度高的情况下消毒能力反而减弱,如氯制剂中的二氯海茵、碘制剂中的保洁碘等51暗网,在高温条件下有效成分会发生分解.消毒力下降.用此类消毒剂消毒应在早晚进行。
3、配伍的消毒剂越多越好
很多养殖户为了达到广谱、彻底的消毒目的.在水中同时配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剂.但如果不了解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往往会出现酸碱混用。产生中和反应,反而会降低效果。另外.在短时间内一前一后使用酸碱两种消毒剂,也会影响消毒效果。
4、重视舍内消毒,轻视环境消毒
很多小型养殖场没有门卫制度.养殖场大门没有消毒池,有的有消毒池但也形同虚设:出入圈舍也没有消毒间。舍内可以做到定期消毒,但舍外环境一般长期不清扫、不消毒。其实畜禽圈舍的周围环境消毒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到畜禽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公共安全。周围环境包括畜舍四周、粪便场、道路、饲养人员等。
5、重视消毒制度,轻视消毒程序
禽场普遍认为圈舍内外环境按照消毒制度定期消毒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大多数养殖户常不按程序、顺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不能全部覆盖。